在進入信息時代的今天,信息化已經不再只是一種技術手段,而是成為各項事業發展的目標和路徑。近年來,黨和國家對教育信息化的重視程度與支持力度不斷加強,組織實施了一批教育信息化重點工程項目。特別是“十二五”以來,我國教育信息化快速發展,對于促進教育公平、提高教育質量、創新教育教學模式的支撐和帶動作用顯著。
來自基層的聲音:
信息化成為教育扶貧的重要手段
“一間屋子一塊板,一張桌前站一年;一支粉筆一本書,一張開嘴說一天”的“古老”教學方式,在中國的邊遠山區正在得到改變。
教室里,講臺上的老師“不見了”,學生們目光所及處,是電子白板上播放的視頻里老師神采飛揚的畫面——這是近日記者在四川成都七中高一化學課堂看到的,視頻中老師授課的對象是甘孜州康定中學高一(15)班的學生。
借助信息化技術,前端和遠端學校同步直播上課的遠程網絡教學,在甘孜州各學校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。早在2002年,康定中學就與成都七中東方聞道網校合作,開辦高中遠程直播教學班,成為甘孜州最早吃“螃蟹”的學校。
“越是落后,越是要大力發展教育信息化,窮州更要辦現代化的教育!”2015年,四川省教育信息化推進工作現場會在甘孜藏族自治州舉行。作為經濟總量排名長期墊底的“窮州”,甘孜州對教育信息化的重視讓與會代表深受觸動。
甘孜州將信息化作為教育扶貧重要手段,“彎道超車”追趕教育現代化,這只是“十二五”期間全國教育信息化發展的一個縮影。
更多的數據令人鼓舞:2015年,“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”項目圓滿收官,全國6.4萬個教學點全部實現設備配備、資源配送和教學應用“三到位”,提高了教學點音樂、美術、英語等國家規定課程的開課率,惠及400多萬偏遠地區的孩子,實現了?;?、兜底線、促公平的重要突破。
來自高層的聲音:
確立信息化戰略地位引發國際關注
對于全球教育來說,雖然存在數字鴻溝和峰谷,但信息化使得世界在任何膚色面前都張開了包容的懷抱。
2015年5月23日,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召開,92個國家的50多位部長級官員、多位信息化技術行業領導者,聚首中國青島,共商一個主題——信息化如何讓教育更美好。
特別值得一提的是,國家主席習近平專門為大會發來賀信,鏗鏘有力的聲音傳到會場:“中國堅持不懈推進教育信息化,努力以信息化為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。我們將通過教育信息化,逐步縮小區域、城鄉數字差距,大力促進教育公平,讓億萬孩子同在藍天下共享優質教育、通過知識改變命運?!?/p>
黨中央、國務院高度重視教育信息化。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,要大力促進教育公平,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。十八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明確推進教育信息化的要求。李克強總理要求,要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讓貧困地區和農村的孩子共享優質教育資源。
各地紛紛出臺教育信息化規劃,建立機制,狠抓落實。教育信息化工作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,并在國際上引起廣泛關注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屆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在中國召開,國際社會高度評價我國教育信息化的進展與成就。
在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部長圓桌會議上,中國教育部副部長杜占元說:“在大數據、云計算、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技術不斷涌現,新的教學模式不斷產生的今天,教育信息化不僅肩負著重塑傳統的任務,同時也肩負著不斷創新的使命,教育信息化是一個需要全球共同面對的課題?!?/p>
教育部和財政部會同發改委、工信部、中國人民銀行印發了《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有效機制的實施方案》。通過“政府政策支持、企業投資建設、學校持續使用”的機制,充分調動各方參與建設的積極性,特別是大型電信運營企業的積極性,為學校接通寬帶網絡。
在“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?;巨k學條件”工作中,將農村學校教育信息化作為重點任務和底線要求予以保障。財政部、教育部連續兩次提高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公用經費基準定額,并明確提出“滿足學校信息技術和教師培訓等方面的開支需求”的要求。
目前,全國中小學互聯網接入率由2011年的不足25%上升到87%,其中實現10M以上寬帶接入的學校達52.4%,多媒體教室擁有率達80%,學校網絡教學環境大幅改善,信息化應用基礎條件進一步夯實。
來自教育實踐的智慧之音:
創新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
2015年1月,“蚌埠首屆智慧課堂觀摩研討會”在蚌埠二中舉行。來自安徽、上海、江蘇、深圳、武漢等省市的1000多名中小學教師前來觀摩。
目前,“在線課堂”已被列為安徽省級項目,經費由省級保障,建立相應的建設標準和管理制度。2013年該項目在6個縣開展試點,后擴展到25個縣,2015年覆蓋能夠接入寬帶的全部教學點。
實踐表明,“在線課堂”不僅是解決農村教學點缺師少教、課程難以開齊的有效手段,也是經濟欠發達地區提高信息化使用效率的新路子,是新型城鎮化后加強農村教育的一條新途徑。
眾多學校積極推進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深入應用,探索信息技術支撐下新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,在實現知識傳授的同時,進一步凸顯了能力、素質的培養,取得較好的成效。
這些學校通過信息技術擴展了教與學的手段與范圍,使師生擁有了獲取信息的平等地位,有助于構建師生積極互動的教育新模式,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,從知識傳授為主向能力、素質培養為主轉變,從課堂學習為主向多種學習方式轉變,充分滿足學生的多樣化與個性化需要,學生的學習成績、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得到大幅提升:
——基礎教育方面,啟動“一師一優課、一課一名師”活動,已有560多萬名教師參與、曬課300多萬堂;鼓勵企業系統開發并推廣應用與教材配套的基礎性資源,一大批企業開發的資源已基本覆蓋所有主流版本教材;全國34.8%的中小學建有校本資源,42.1%的中小學實現全部班級應用數字資源開展課堂教學。
——高等教育領域,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進展順利,視頻公開課已上線992門、資源共享課已上線2681門;“愛課程”網的“中國大學慕課”、清華大學“學堂在線”、上海交通大學“好大學在線”和北京大學“華文慕課”陸續開通服務,企業主導建設的慕課平臺也不斷涌現。我國高水平大學率先建設了一批慕課課程,在我國自主建設的課程平臺上開設慕課課程逾500門次。據不完全統計,選課人數近300萬,已有40萬人次學生獲得線上、線下結合的慕課學分。
——職業教育方面建設了56個專業教學資源庫,國家開放大學匯聚優質網絡課程3.3萬門。建設了由1個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資源庫(含8個子庫)、1個數字校園學習平臺和71個專業教學資源庫構成的資源庫建設體系,實現了對高職19個專業大類的全覆蓋;連續舉辦了全國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。
“課堂用、經常用、普遍用”的信息化教學,跨越千山萬水使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不斷擴大,促進了教育質量的進一步提高,敲響了信息時代的木鐸金聲。(本報記者 黃蔚)
電話:0931-8265819
郵箱:972982597@qq.com
地址:蘭州市城關區雁西路548號